文/马晓蓓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个医学基本原则,在现实中却呈逆向顺序。在中国,医院输液室俨然是最忙碌之地,“吊瓶森林”蔚为壮观。
自2015年11月,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向“吊瓶森林”说不。在2016年底前,全省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
随后,福建、浙江、江西等地相继出台针对门诊输液的限制性措施,直至全面取消。
各地“门诊输液”限制性措施
此外,包括北京、广东等多地的部分医院也“抢跑”取消门诊输液。
医院“自行”取消门诊输液
在这些“抢跑”医院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称“邵逸夫医院”)和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下称“港大深圳医院”)在各自建院之初,就不开设门诊输液,可谓是“先行者”。
邵逸夫医院
不设门诊输液室,这是邵逸夫医院在建院初就引进的美国先进管理模式之一。坚守“严控门诊输液”的理念,有赖于早期美方院长与专家团的坚持与认真。
据说,当时的美方院长一有空就在院内转悠,看见输液的病人就问你为什么要输液?你能不能吃东西?一次,一位患者一边喝可乐一边输液,美方院长认为这名患者的消化道功能良好,完全可以吃药解决问题,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可。
还有一次,这位美方院长在值班室发现一名进修医生正在输液,他感到非常恼火,非得找出给他开药和输液的医生不可。
港大深圳医院
港大深圳医院在2012年开业时,就主动放弃了已建好的输液区,不设门诊输液,无论是儿科,还是成人门诊,都看不到吊瓶。
2014年,该院门诊抗生素使用比例仅为13.44%,急诊的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为23.98%。“门诊不输液”已成为该院的响亮“名片”。
取消二级以上医院门诊输液,称得上是医改的大手笔,在维护患者健康、优化医疗资源、推进分级诊疗、预防药品不良反应、降低抗生素危害等诸方面,都将产生深远而持久的积极影响。
面对这股“全面叫停门诊输液”的浪潮,你家医院停止门诊输液了没?
本文综编自健康界、钱江晚报、今日早报、新华网、华西都市报、第一财经日报、南方都市报、赛柏蓝、现代金报等媒体报道。
(责任编辑:x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