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疳痢,经外穴别名。见《腧穴学概论》。即小儿疳瘦。。《太平圣惠方》:“黄帝疗小儿疳痢,脱肛体瘦,渴饮,形容瘦瘁,诸般医治不差者,灸尾翠骨上三寸骨陷间三壮,炷如小麦大。”近代《经穴治疗学》列作经外穴,名小儿疳瘦;《腧穴学概要》称小儿疳痢。在尾骨尖端直上3寸处。主治小儿疳积羸瘦,消化不良,腹痛下痢,脱肛等。沿皮刺0.5-1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目录
1.小儿疳痢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2.小儿疳痢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3.小儿疳痢有哪些典型症状
4.小儿疳痢应该如何预防
5.小儿疳痢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6.小儿疳痢病人的饮食宜忌
7.西医治疗小儿疳痢的常规方法
1小儿疳痢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1、喂养不当长期摄食不足,如母乳不足又未能及早添加辅食;人工喂养者,食物的质和量未能满足需要,如乳类稀释过度,或单纯用淀粉类食品喂哺;突然断奶,婴儿不能适应新的食品等。
2、饮食习惯不良饮食不定时、偏食、反刍习惯或神经呕吐等。
3.、疾病因素疾病影响食欲,妨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并增加机体的消耗。
2小儿疳痢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1、疳气证候
形体略较消瘦,面色萎黄少华,毛发稀疏,食欲不振,或能食善饥,大便于稀不调,精神欠佳,易发脾气,舌淡红,苔薄微腻,脉细。分析:脾胃失健,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不足,形体失于充养,故见形瘦,面色少华,毛发稀疏,精神欠振。脾胃失和,则饮食不香,甚则厌食;清气不升则便溏,浊气不降则便秘,故大便时干时稀。若胃火偏亢则能食善饥;脾虚肝旺则易发脾气。治法:和脾健运。方药:资生健脾丸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山药益气健脾,茯苓、薏苡仁、泽泻健脾渗湿,藿香、白蔻仁醒脾开胃,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助运。腹胀嗳气,厌食,苔厚腻者,去党参、白术、山药,加苍术、陈皮、鸡内金运脾燥湿,理气宽中,消食助运。大便溏加少量炮姜温运脾阳;大便干加决明子、莱菔子润肠通便;能食善饥,易发脾气,加胡黄连、决明子清火除烦。
2、疳积证候
形体明显消瘦,面色萎黄无华,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毛发稀疏如穗,精神不振或易烦躁激动,睡眠不宁,或伴揉眉挖鼻,咬指磨牙,动作异常,食欲不振或多食多便,舌淡,苔薄腻,脉沉细。分析:本证多由疳气发展而来,积滞内停,壅滞气机,阻滞肠胃,或夹有虫积,导致脾胃为病,属于虚实夹杂的证候,其本为虚,其标为实,形瘦面黄为虚,腹大膨胀为实。疳之有积无积,在于腹之满与不满,腹满者多有积滞。虫积者腹中可扪及索条状痞块,推之可散;食积者脘腹胀满,叩之音实;气积者大腹胀满,叩之如鼓;血积者右肋下痞块质硬,腹胀青筋显露。病久脾虚,气血生化乏源,故形瘦面色无华,发稀结穗。胃有虚火,脾虚失运,即胃强脾弱,则多食多便,饮食不为所养而消瘦。心肝之火内扰,则睡眠不宁,脾气急躁易怒。
3小儿疳痢有哪些典型症状
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精神萎靡,肌肤干燥,头发稀黄,多睡眼涩,肚大筋露,纳呆,腹泻,甚则日夜百余行,泻下脓血或黏液,或伴腹中坚满,腹痛等。
4小儿疳痢应该如何预防
1、小儿疳痢(枯瘦喜睡,坐则闭目,饮食无味)。用蚺蛇胆如豆大两片,煮通草汁研化,随意饮服。
2、小儿疳痢(按:由疳疾引起,时痢时止。痢时,红白兼有,全身黄瘦)。用粉锡先蒸后熬,等变色时,每服半钱,米汤送下。
3、小儿疳痢。随不同年龄大小。取适量青黛,以水研匀服下,有效《宫气方》说:“孩儿杂病变成疳,不问强羸女与男。烦热毛焦鼻口燥,皮肤枯槁四肢瘫。腹中时时更下痢。青黄赤白一般般。眼涩黄鼻孔赤,谷道开张不可看,引方便是“青黛散”,孩儿百病服之安。”
4、赤白下痢。用地榆一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半,去渣,熬成膏。每服三合,空腹服。一天服两次。
5、赤白下痢。用酸榴根一把炙干。加水二大宛浓煎为一碗,空心服。未通再服。
6、赤白下痢。用密陀僧三两,烧成黄色,取出研细,每服一钱,醋茶送下,一天吃三次。
5小儿疳痢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营养不良是由于热量或蛋白质不足而致的慢性营养缺乏症。多见于婴幼儿期随着人民生活不断提高,营养不良发病率已显著下降。目前所见营养不良多为婴儿期喂养方法不当或疾病因素所造成而且程度多较轻。血糖和胆固醇水平下降,白蛋白、总蛋白量减低,转铁蛋白较白蛋白减低更敏感,甲状腺素结合前白蛋白,血浆铜兰蛋白均减低;碱性磷酸酶下将。
6小儿疳痢病人的饮食宜忌
1、小儿疳痢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
2、小儿疳痢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忌烟酒忌辛辣。忌油腻忌烟酒。忌吃生冷食物。
7西医治疗小儿疳痢的常规方法
治疗以健脾渗湿、疏肝和胃、补益脾肾为主,同时可配合针灸及捏脊疗法。 1.捏脊疗法 部位为脊背的正中线,从尾骨部长强穴起至第七颈椎大椎穴。患儿取俯卧位,施术者握半拳两手示指放患儿背脊长强穴之上,两手拇指在示指前方合力夹起肌肉提起,然后示指向前拇指向后退,两手同时向前移动翻卷患儿背脊肌肉,捏至大椎穴,反复捏6次,捏到第3次后每捏2~3下将皮肤向上提捏2~3下。每日捏1次,7天为1个疗程。 2.针四缝 取患儿双手四缝穴共八穴,皮肤常规局部消毒,捏紧患儿近端指关节,用三棱针避开小血管快速点刺四缝穴,深度约1mm左右,出针后挤出少许黄白色液体用消毒棉球擦净,按压针孔片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