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艾滋病防治作为关乎民族素质与国家兴亡的大事高度重视,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控机制,先后制订了艾滋病防治中长期规划和2个5年行动计划,出台《艾滋病防治条例》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同时投入巨资支持,仅中央财政经费投入即从2001年的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0亿元。
最近两年,国际权威科学杂志两次破例推出专刊,系统介绍中国艾滋病防治成绩与面临的挑战。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经济飞速发展中的国家,中国能否保持艾滋病低流行状态,对世界艾滋病疫情防控至关重要。
世界艾滋病日前夕,本报记者就艾滋病防治问题专访了中国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尊友教授。
2006年以来,我国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势头得到初步遏制(2005年全国估计新发感染者为7万人,2007年全国估计新发感染者5万人,2009年报告新发感染者4.8万人),“四免一关怀”政策进一步贯彻,在降低艾滋病病死率、推广美沙酮维持治疗、阻断母婴传播、提升疫情发现能力等方面成绩显著。
抗病毒治疗病人病死率
降至4人~5人/100人·年
吴尊友介绍,免费抗病毒治疗已覆盖31个省(区、市)1800多个县区。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病人为3万多人,目前已超过9万人。由此,我国艾滋病人平均死亡率(治疗与没有治疗病人合计)已从治疗前2003年的28.9人/100人·年,降至2009年的13.5人/100人·年,其中接受抗病毒治疗病人病死率稳定在4人~5人/100人·年,已处在中低收入国家最高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吴尊友说,为不断降低艾滋病病人病死率,我国早于世界卫生组织2年修订了抗艾滋病病毒治疗标准。2007年,将治疗起始标准改为感染者体内CD4免疫细胞降至每立方毫米350个,而不是以往所标定的降至200个。同时,启动了抗艾滋病病毒二线药物治疗,使一线药物治疗失败者获得继续治疗的机会。
每天12万人接受美沙酮门诊治疗
吸毒者是感染艾滋病病毒高危人群。2004年,我国启动对该人群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以从根本上避免共用针具吸毒感染艾滋病。2006年国家出台《艾滋病防治条例》,为该措施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
吴尊友称,2006年全国有美沙酮门诊300多个,现已达到692个;2006年年初,全国美沙酮门诊治疗病人不足1万人,现已治疗约30万人。目前,我国每天约有12万人在美沙酮门诊接受治疗,并已逐渐实现了异地美沙酮服药治疗。
据测算,仅2009年一年,我国就因此减少了3700人新感染艾滋病病毒,减少海洛因消耗22.4吨,减少毒资交易83亿元。
预防母婴传播惠及千万孕产妇
2006年我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所覆盖的县(市、区)为271个,目前已逐步扩展到全国1156个县(市、区)。截至2009年年底,已累计为1000多万名孕产妇提供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咨询检测服务,为从中发现的感染孕产妇免费提供了抗病毒药物应用、安全助产,对感染母亲所生婴儿提供免费人工喂养、随访监测等干预服务。
据中国CDC妇幼保健中心等单位调查及追踪,在艾滋病病毒感染率相对较高地区,对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实施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后,该人群总体母婴传播率从34.78%下降到13.24%;其中,母婴双方均规范实施预防干预措施者,母婴传播率降至4.48%。
吴尊友指出,我国艾滋病病毒母婴阻断工作范围正在从防控单一病种逐渐扩展为防控多病种。卫生部通过农民工健康关爱工程项目,在29个省(区、市)的65个县(市、区)面向农民工人群提供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阻断服务。
疫情监测已覆盖十几类人群
有效地遏制艾滋病疫情蔓延,需要准确掌握艾滋病流行状况与相关危险因素流行状况。
吴尊友介绍,“十一五”期间,艾滋病病毒确证实验室扩展至318个,艾滋病病毒筛查实验室扩展至8306个,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县区。其中,具备CD4检测能力的实验室已有317个,具备病毒载量检测能力的实验室已有84个,覆盖了全国除西藏外的30个省(区、市)。
吴尊友说,2009年,国家艾滋病疫情监测哨点达1888个,覆盖了全国31个省(区、市)八大类人群。监测视野已从高危人群扩展到重点人群和一般人群。此外,在全国还建有8978个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艾滋病检测咨询在全国范围广泛铺开。
艾滋病疫情仍在蔓延中,特定人群中的感染率依然大幅度跃升;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防控仍很艰难;新型毒品的流行加剧了高危性行为发生,而性传播持续成为艾滋病最主要传播途径,构成了对大众人群更大的威胁,也使得艾滋病疫情防控更加艰难。
艾滋病对一般人群威胁加剧
根据全国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报告数据,2009年,全国网络直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计4.8万人,每月平均新报告4000人;今年前9个月每月新报告感染人数与去年相当。
吴尊友强调,在近年报告的新发感染者中,约七成为性传播;而且,其所占比例逐年增大。这表明艾滋病对我国一般人群的威胁在加剧。监测发现,近年我国流动人口感染艾滋病的比例逐年增加。2008年,在全国新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中,流动人口占17.5%;2009年,上升为21.3%;2010年前9个月再升为24.1%。
吴尊友说,目前全国流动人口至少在1亿人以上。其中,约70%以上是从农村进城务工的青年。对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工作进行细致规划,并付诸实施,已刻不容缓。
新警示信号接连出现
近年来,无论疫情网络直报还是疫情哨点监测都显示,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显著增加。其中,2009年全国4.8万新发感染者中,男男性传播占32.5%。今年前9个月全国新报告的3万多名感染者中,男男性传播又占到12.4%。
吴尊友指出,其他新警示信号还有,近年男性老年人群感染者明显增多,青年学生人群感染者明显增多。
吴尊友还指出,“摇头丸”等新型毒品会诱发使用者性冲动与群体性淫乱。在新型毒品使用者中,已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新型毒品在促进艾滋病性传播中的催化剂作用将会进一步显现。
(责任编辑:lab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