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CUS ON IVD CHINA 在国际上,PGx的临床部署主要限于心血管疾病、慢病管理、肿瘤治疗、感染性疾病和精神疾病等专科领域,在临床上尚未全面展开。我国PGx临床部署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多个层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包括PGx的临床部署的顶层设计、构建适合中国人群的PGx知识库、电子病历系统(EHR)与基因组数据深度整合、基因组数据和表型组数据整合、报告的可读性解释、医生及患者教育和基础技术研究等内容。01 PGx临床部署的执行策略PGx的临床部署有两种策略,即被动执行策略和预先执行策略。在被动执行策略中,PGx检测在开立医嘱时进行。由医生根据个人经验来判断。这种策略的弊端很多,如费用高昂、报告回复时间长、对医生的经验要求较高。而预先执行策略是指在开立医嘱前就将目标药物相关高危基因变异的检测结果纳入日常临床药物决策制定过程中。研究表明,人群中超过99%的个体携带至少一个可进行干预的PGx变异位点。预先执行可通过一次检测将个体基因组变异信息整合至临床诊疗过程中,实现终生受用,从而显著减少检测次数。02PGx临床部署实施流程◤ 建立PGx临床评估委员会:评估委员会负责医院PGx临床部署顶层设计,从药学角度构建适用于本机构的“基因-药物对”目录,并进行及时更新;把PGx和本院电子病历系统结合,构建临床决策系统;建立PGx检测的湿实验流程、干试验流程、性能验证方案,以及实验和分析人员培训等规程;定期开展性能验证和室间质评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建立PGx相关分子检测和解读的临床标准:分子检测技术用来鉴定患者的PGx相关遗传信息。为了保证检测结果和报告的准确及时,必须采取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措施。这些措施分为采样、检测和报告三个阶段:• 采样阶段包括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样本采集运输和接收。• 检测阶段包括湿实验和干实验。湿实验包括实验室的设计、人员和仪器的管理、实验操作流程的制订。实验室常通过参加室间质评来评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干实验包括变异位点的鉴定和注释。• 报告阶段包括报告模板的设计、生成报告、和临床医生沟通。目前,除少数较早开展PGx研究的医院外,大部分医院的PGx分子检测和解读都是通过具有资质认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在分子检测结果解读过程中,标准的“基因位点-药物-表型”数据库至关重要。包括整合和纳入药物相关的表型数据,药物-基因对数据、临床数据等。首先,命名系统要统一,包括位点、药物和表型的描述。其次,信息来源要统一。目前主要参考CPIC指南,PharmGKB数据库,FDA药物标签数据库等。最后,要及时更新数据库。◤ PGx与电子病历记录数据的整合:将PGx的知识库与智能电子病历整合构建PGx临床决策系统(CDS),可帮助医生根据患者的基因型,选择最佳用药方案,实现实时处方审核、不合理处方预警、药物信息咨询及历史回顾分析,为事前干预、事件监测、事后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在实际执行中,要对现有的电子病历系统进行改造,引进相关的术语标准、推理规则、知识库等。03PGx临床部署面临的挑战◤ 缺乏PGx的基础大数据。对于中国人群来说,表型数据与基因型的相关数据、PGx的基础大数据、垂直病种的基础大数据以及基因多态性和突变频率等方面的数据不足,均阻碍了PGx知识库搭建。◤ EHR系统需要升级改造。由于各医疗机构实现信息化的时间不一,且绝大部分都是非自主研发。因此信息系统各式各样,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对现有系统进行改造,才能实现把基因数据嵌入EHR系统,触发规则反馈辅助决策、智能化提示医嘱医生。◤ 跨组学数据的整合。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药物的代谢是受多基因的多位点调控的,血药浓度不仅和遗传位点有关,还和转录组、代谢组、甲基化组等多种组学的生物标记有关。因此,在临床应用中,为了更精准的用药,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基因的多个位点,同时进行跨组学的生物标记检测。PGx是目前将基因组信息整合至临床实践的首选领域。尽管PGx的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突破,但将相关数据应用于临床实践的过程却相对较慢。随着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精准医学成为新的医学模式,关注造成个体间药物反应异质性基因变异、研究基因变异与药物安全间关系的PGx,具有难以估量的应用潜力。
(责任编辑:dawenwu)
疫情期间大范围铺设的PCR实验室,怎样在药物基因组学中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