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潘世扬教授二十余年来致力于肺癌新标志物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2015年9月9日,他在第十一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上题为“肺癌新标志物研究及临床应用”的精彩报告。
进入21世纪以后,肺癌已经超过胃癌和肝癌成为我国恶性肿瘤死因的第一位。70%的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是局部晚期或远处转移(IIIb/IV期),失去了手术机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如果肺癌患者能在Ia期被诊断,那么5年生存率可提高到80%。
传统的肿瘤标志物,如CEA、NSE、CYFRA 21-1等早期诊断价值均有限,那么,怎样寻找或者建立肺癌早期诊断的有效靶标?在二十余年的肺癌研究中,潘世扬教授首次发现了一个非小细胞肺癌的特异抗原SP70,它能够被单克隆抗体NJ001(特异性识别非小细胞肺癌的单抗)特异性识别。
研究证实,SP70蛋白存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肿瘤细胞的细胞浆和细胞膜上,在细胞的生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促进细胞的生长和侵袭转移,并且同时具备检测和治疗双功能特性,有望成为伴随检测的重要靶标。
基于SP70的研究成果,潘世扬教授建立了相关免疫组化、ELISA、POCT、直接免疫荧光技术、特异性循环肿瘤细胞(SCLCC)流式检测技术等,有助于NSCLC的临床早期诊断、治疗疗效的观察以及预后的判断,有望提高肺癌的五年生存率。
(责任编辑:l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