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界人士再次冲击两院院士!

郭旭光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最近各大网站和微信公众号都在刷院士候选人名单。那么什么是院士呢?院士不是学位称呼,世界各国一般使用“院士”这一称谓来命名自己国家最杰出的科学家,是学术界给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在中国,院士通常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是经过两院评选出来的在某个领域有深入研究或造诣很深的科学家。

 
    每个学科多多少少会有几个院士,为自己的学科摇旗呐喊,检验医学作为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迄今为止还没有检验界的人士获得院士这一称号,对于这个学科来说,多少有些遗憾。

    检验专业没有院士,一直是全国广大检验工作者的遗憾,今天在微信群里转发的一条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推荐院士的微信,无意间打开一看,发现今年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推荐院士候选人中,府伟灵教授赫然在列。大家一起祝福他,希望府伟灵教授能顺利当选,为检验争光,为检验在医学领域赢得一席之地。
 
    府伟灵,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检验科主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国际检验医学杂志》主编。973项目“活 细胞太赫兹无标记检测”首席科学家;军委主席习近平主席签署通令三等功获得者;全军医学科学委员会检验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检验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临床检验医学分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副理事长;世界感染控制联盟常务委员。

    学会协会及杂志任职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委员会检验医学专业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检验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医院感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军继续教育专业委员会(医院感染专业)副主任委员,世界感染控制联盟( IFIC )委员,中国实验室认可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检验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科技奖和中华医学青年奖评审委员;《国际检验医学杂志》主编,《中华医院感染杂志》副主编。

    学术及科研成果 

    以第一完成人获得 2010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预防医学科技进步奖1项,重庆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吴阶平医学”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5项。先后主持了国家 973 项目、国家 863 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仪器专项、面上项目、  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等共计32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90余篇。

 
    府伟灵同志于1972年入伍,并于1979年考入第三军医大学医学系,1984年获医学学士学位,因成绩优秀,被留校分配至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检验科工作。在最初的几年中,虚心向检验科老前辈学习,在极短的时间内熟练地掌握了各项临床检验工作。工作之余,继续刻苦学习,并积极参与科研工作,于1986年攻读第三军医大学微生物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1年攻读第三军医大学烧伤专业,获博士学位。因科研及临床工作成绩显著,府伟灵同志分别于1994年、1996年提前晋升为副教授及教授,并自1996年任检验科主任至今。

    根据《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17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精神,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按规定程序和要求组织开展了院士候选人推选工作,并于2017年2月19日组织本学会推选专家委员会成员召开了“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推选院士候选人专家初审会”,对各单位推选的院士候选人进行了初审。经无记名投票表决,确定了拟向中国科协推选的院士候选人人选,现予以公示:

    其实很早以前就有检验前辈参加院士竞选,下面注意回顾一下,虽然未能竞选成功,但是检验前辈求学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孔宪涛教授  第二军医大学

 
    我国最早参加院士竞选的检验前辈可能是孔宪涛教授。孔宪涛,孔子第七十二代孙,他用毕生的心血为中国免疫学界开辟了一片“人才森林”。我国著名的免疫学专家、国家一级教授孔宪涛。国内著名的免疫学专家曹雪涛院士、王红阳院士是他的得意门生;上海数十家三甲医院的检验科主任,1/3出自孔门;长征医院一半的科主任都出自“孔家军”;30多名博导,144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和100多名正副教授……虽然本人未能如愿,但是培养出两名院士也是不小的成就。

    孔宪涛同志1980年成为硕士生导师,1985年申请到消化内科博士点,1988年专门成立实验诊断教研室,并担任主任。多年来,他孜孜以求,诲人不倦,在研究生教育、大学教育、成人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绩。他指导的硕士和博士中先后多人取得上海银蛇奖(上海卫生系统最高奖),巾帼奖,军队及国家一、二、三等奖,其中3人参加过全国首届青年优秀论文报告会(人民大会堂),有3人破格晋升正教授,其中27岁我军最年青的教授就是孔教授的博士研究生。王红阳,曹雪涛二位院士也曾是孔宪涛教授的学生。
 
王鸿利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王鸿利教授曾在2005年,2007年,2009年连续三次冲击院士,但最终都未能如愿。根据院士评选的规则,连续三年评选,需要暂停一次,加上王教授年事业高,最终也没能再次参评。

 
    王鸿利教授1963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疗系。先后在瑞金医院内科、检验科、院长办公室、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检验系、瑞金临床医学院和上海市医学检验重点实验室工作。曾任瑞金医院副院长,检验科主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临床医学院副院长、检验系主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长,血栓与止血研究室主任;上海市医学检验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学会医学检验教育分会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检验分会理事长,全国医学检验专业校际会议理事长,上海市检验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血栓与止血学副组长,卫生部医学检验标准化委员会委员等职。现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常委、血栓与止血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高等医学院校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

 

尚红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

 
    尚红教授在2013和2015年两次参与院士评选。尚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附属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学院院长、检验中心主任、国家卫生计 生委艾滋病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侯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艾滋病防治协会副会长、卫生部艾滋病性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艾滋病临床治疗专家组成员、中美艾滋病合作项目(CIPRA)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医学会检验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主编、《中国艾滋病性病》副主编等职。1991年初赴日留学攻读博士学位,从事支原体抑制艾滋病病毒逆转录酶活性研究,199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谢绝了国外高薪聘请,回到祖国并献身于我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她在国际上首次从支原体培养血清中鉴定出两个能抑制艾滋病病毒繁殖关键酶——逆转录酶活性的蛋白质,该成果在国内外知名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多篇代表AIDS研究前沿的文章被国际著名索引“SCI”“BA” “MEDLINE”收录,并被国际知名杂志引用。

    2015年6月12日,中国工程院发布的2015年院士增选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名单中有中国医科大学尚红教授就在其中。

 
    虽然大陆检验界暂时没有院士,但是香港却有一位英国皇家学院外籍院士兼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他就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卢煜明教授。
 
卢煜明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

    卢煜明,分子生物学临床应用专家,尤其致力于研究人体内血浆的DNA和RNA。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李嘉诚医学讲座教授兼化学病理学讲座教授。卢煜明教授早在1997年就发现了孕妇外周血中存在游离的胎儿DNA,并发展出了一套新技术来准确分析和度量母亲血浆内的胎儿DNA,被誉为无创DNA产前检测的奠基人。曾获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2011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013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6年9月,卢煜明获得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的“生命科学”奖;9月21日,卢煜明获得2016年引文桂冠奖。并且因为成果突出,甚至成为诺奖提名的热门选。中国检验界也算是有个外籍院士了。

    参考资料: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华检验医学网、腾讯网、科学网、百度百科、丁香园等。

    以上所有专家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疏漏敬请指正!

    感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检验科主任夏勇教授提供今年检验界院士候选人的第一手信息。

    说明:本文为中华检验医学网、检验医学微信公众平台全网首发,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责任编辑:陈雪礼)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