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病:不应被忽视的疾病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于岩岩教授谈寄生虫病防治现状     “一些农村基层地区寄生虫病仍较常见,城市寄生虫病是减少了,但不是绝迹。寄生虫防治任务仍很艰巨。”    关于我国农村地区寄生虫病流行情况,我个人也深有体会。我连续三届担任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病分会委员,近些年曾代表学会到基层进行寄生虫病科普宣教,发现在我国农村最基层的地区,寄生虫病仍然很多,包括食源性和土源性线虫、绦虫感染、血吸虫病、疟疾等。此外,还一些寄生虫病疫源地甚至在扩大。    城市特别是北京这样的经济发达城市,寄生虫病也并未绝迹,人们旅行会将一些寄生虫病带到非疫区。如北京并非血吸虫病和疟疾等的疫源地,但北京人到南方旅行回来后也可能患血吸虫病、疟疾等,由于医生缺乏对这类疾病的了解,就可能导致诊治的延误。    北京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曾举办过寄生虫病的病例讨论,我们目的就是为了提醒医生不要忘记寄生虫病,在遇到有原因不明的发热、黄疸、腹痛等患者时,要想到寄生虫病,需要追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    有些寄生虫病出现了一些新的临床表现。我们曾有一例长时间发热、头痛患者,经MRI检查诊断为脑囊尾蚴病。在过去的教科书中,囊尾蚴病不表现为发热。我们在新版教科书中写到,该病患者可以发热,且可以是高热,CT检查可无阳性发现,须行头颅MRI检查。     “在医疗设备匮乏的边远农村,基层医生可根据当地流行病学情况和患者症状对一些土源性线虫感染进行诊断。”    寄生虫感染率高的地区往往是经济发展滞后的边远农村,医疗条件较差,缺乏必备的诊断设备和技术,这导致基层医生诊断疾病的困难。    因此,基层医生在面对有非特异性症状、病因不明的患者时,需要考虑当地的流行病学资料,先考虑当地的常见病、多发病和当地的流行病,对患者所患疾病应首先考虑可治之病;其次才考虑难治或不治之病,根据诊断进行合理的经验性治疗,治疗效果又反过来可以验证诊断。    例如,当面对一位腹痛的就诊者时,如果无明显病因,且当地属于肠道寄生虫高感染率地区,肠道寄生虫病仍为当地慢性腹痛等的常见病因,就诊者又有卫生习惯和卫生条件差、是肠道寄生虫高发人群(如儿童),就可以对就诊者进行驱虫治疗,并对治疗结果密切观察,根据治疗结果验证诊断。但对于蛔虫感染率不高的地区,如果无法查粪便虫卵,粪便排虫则是十分可靠的诊断依据。    对于蛲虫感染,患者症状和症状的家庭聚集性对诊断十分有帮助,如肛门骚痒,夜间肛门周围发现白色线头样小虫,而且一家人都有这种情况,依据这些所作的诊断准确率较高。     “寄生虫防治策略目前更强调在高感染地区以人服药、保护疫区人群为主,这可能更为有效。”    寄生虫病是可防可治的疾病,特别是蛔虫、钩虫等土源性线虫。防治需要多管齐下,要对寄生虫病患者进行治疗,减少传染源;加强卫生习惯的宣教,改善卫生条件,对饮用水进行改造等,这对预防和减少寄生虫病都必不可少。    目前,我国政府和世界卫生组织在寄生虫病防治策略方面也在变革。例如,对于血吸虫病的控制,过去强调灭钉螺,也确实取得了较大成效,但花费的人力物力巨大。目前强调在高感染率地区以实施群体性驱虫即人服药为主,对疫区人群进行保护,从而直接降低感染人数,同时也减少了传染源,有助于疾病控制。对于其他寄生虫病,在高感染地区,有效的群体性驱虫措施也同样重要。    另外,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已经颁布,将来,医务人员不仅要对法定传染病进行疫情报告,对于食源性疾病的疫情,包括因进食造成的寄生虫病也应通过一定途径进行疫情的报告。    只要我们真正重视寄生虫病,采取科学的手段防治寄生虫病,实现我国新的重要寄生虫病防治规划目标并不遥远。     (本报记者孙晓庆 采写)    一位基层医生亲历一例蛔虫感染的误诊误治     由于临床医生对寄生虫病的淡忘,再加之疾病本身表现的不典型,导致寄生虫病的误诊误治时有发生。     海南临高县一名基层医生就报告了一例蛔虫感染患儿误诊误治达半年之久的病例。     该患儿男性,1l岁,因发热(38℃~39℃)、阵发性咳嗽4天就诊。患儿无恶心、呕吐、腹痛,大便正常。查体除咽部充血明显外无异常。    血常规:白细胞16.2×109/L,中性粒细胞(N)68%,淋巴细胞(L)31%,血红蛋白正常。    患儿接受抗生素治疗3天,体温正常,咳嗽减轻。复查血常规:白细胞 17.5×l09/L,N 70%,L 30%。换抗生素治疗3天,再查血常规:白细胞17.2×109/L,N 66%,L 33%。    患儿到上级医院住院8天,骨穿结果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嗜酸细胞80%。住院期间仍接受抗生素治疗。患儿因经济原因出院,未继续观察治疗。出院后在当地不规则治疗半年,白细胞波动在14.2×109/L~21.02×109/L之间。    患儿再次到上级医院复诊,医生根据其用药情况及骨穿报告考虑为寄生虫感染,予患儿阿苯咪唑2片,次日粪便排蛔虫1条,1周后复查血常规正常,再次予阿苯咪唑2片,1周后复查血常规正常。    基层医生对该病例缺乏分析,忽视血常规细胞分类检查及其临床意义,前阶段多次行血常规检查,未查嗜酸细胞,后阶段虽骨穿报告嗜酸性细胞增多症,但仍未注意其临床意义,导致误诊。    另外,该患儿无腹痛、腹泻、呕吐症状,症状不典型也是误诊原因之一。     因对寄生虫病认识不足而导致患者延误治疗的情况并不鲜见。湖北鹤峰一名基层医生曾报道过10余名严重钩虫感染、有典型症状的农村妇女被误诊为消化性溃疡、延误治疗的报告。    因此,在寄生虫感染率较高的地区,基层医生不能忘了寄生虫病。 (孙晓庆)    2005年《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现状调查报告》结果     2001-2004年卫生部在全国进行的第二次全国人体寄生虫病调查结果显示,全国人体寄生虫病总感染率达21.74%,其中蛔虫平均感染率为12.72%,约8593万人感染;钩虫平均感染率为6.12%,约3930万人感染;蛲虫平均感染率为10.28%(12岁以下儿童)。     中南部地区11个省(区、市)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仍高达20.07%~56.22%。蛔虫感染率排在全国前三位的分别是贵州省(42.41%)、湖南省(30.79%)和广西壮族自治区(23.75%),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6-2015全国重要寄生虫病防治规划》目标    该寄生虫病防治规划是在2006年卫生部等部门共同发布的,要求在2010年底前,人群规范药物驱虫覆盖率超过60%,寄生虫病防治知识居民知晓率超过70%,乡(镇)村相关医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合格率超过80%。    该规划的目标是在2004年的基础上,全国蠕虫感染率到2010年底降低40%以上,到2015年底降低60%以上,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控制土源性线虫病、包虫病、肝吸虫病、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在局部地区的流行,减少重点地区黑热病新发病例的发生。    《”健康中国-2020″之乡镇医生教育活动》简介     为协助政府实现《2006-2015全国重要寄生虫病防治规划》的目标,有效降低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中美史克公司与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CDC等单位合作在肠道寄生虫高发区进行《”健康中国-2020″之乡镇医生教育活动》,以建立专业规范的乡镇医生队伍。(注:需要补充该部分的详细内容)
(责任编辑:labweb)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