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检验志愿者上门服务坚持了11年

□通讯员 施琳玲 曹 桐 本报记者 程守勤□ 
   
  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简称通大附院)有这样一个群体,11年来风雨无阻为特殊困难群众上门义务抽血,近千位老人和行动不便的患者得到了他们的上门服务。这项志愿服务,成为南通卫生系统深得民心的一大品牌。

  一个倡议引出11年坚持

  “我在家里都是戴着口罩的,根本不能到人群嘈杂的场所。”马文生先后接受过骨髓移植和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后长期服用排异药,出院回家后一直处于家庭的保护性隔离状态。这样一来,如何进行半月一次的血常规检验,便成了他最大的心病。

  “每次陪83岁的老娘去抽血化验血糖,都是家里的‘大事’,先要从医院叫来专门运送病人的车,然后好几个人用轮椅将老人从楼上抬下来。”王群英的孝顺儿子难免也有“怨言”。

  这些患者的困难,通大附院检验科的医护人员都看在眼里、放在心上。1998年,当年还是检验科一名团员青年的倪红兵提出:“我们可以发动团员青年上门为患者抽血。”

  通大附院检验科义务上门服务书上墙后,赢得的并不是一片叫好声。有的病人家属说:“医院是为了拉病人吧!”也有医院职工说:“每天上午抽血窗口就要接待好几百号病人,工作负荷够大的了。这不是给自己找事吗?”

  活动也一度遭遇低谷。原先派出的服务小分队主要由检验中心门诊小组的年轻团员组成,可后来很多人轮岗到其他部门,还有的上学进修,怀孕生子。怎么办?

  “我们动员支部党员,支持团员们的志愿活动。”科主任王惠民的动员得到了支部全体党员的响应。如今,这一爱心服务已经发展成为检验科全体成员参与的一项志愿活动,每一名检验科工作人员心中都有一张特殊的“地图”,谁家离预约患者家近,谁就会主动请缨,圆满完成第二日的上门义务抽血服务。

  凡人善举铸就文明品牌

  从南通城最东边的八里墩到最西边的虹桥西村,从最南边的狼山脚下到最北边的城港乡下,几乎整个南通城,都遍布着通大附院检验科医护人员的足迹,上门抽血服务已经成为检验科工作人员分内职责了。

  去年农历腊月二十九,冬天最强的冷空气席卷南通,零下6摄氏度的气温伴着刺骨的寒风,检验科的汤自洁于7时如约来到患者王燕的家里,准备为她抽血化验,但是敲了半天门也没有人开,打电话也没有人接听,小汤只好又赶回医院上班。后来电话联系上患者家属才知道,当时保姆不在家,患者又听不到敲门声。检验人员在肆虐的寒风中又跑了一趟。

  今年3月4日,下着大雨。检验科张志泉还是早早地骑车赶到将军园马文生的家里,抽完血就赶回科室准时上班。马文生说,自从他1999年患病起,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只要是他需要抽血复查的日子,通大附院检验科的人就会如约而至。“有时见他们的嘴唇被冻紫或是全身被雨淋透,请他们留下喝杯热茶或是吃个热包子,可是他们总是婉言谢绝。”

  患者除了感谢检验科志愿者风雨兼程的奉献精神外,还感谢他们的手上功夫。技术精湛的陈迎春,只要有抽血困难的病人,无论患者的家多远,她都要赶去为病人抽血,再准时赶回医院上班。有位患者家属曾经多次花钱约请社区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到家里为老人抽血,都没能抽出来,后来专门赶到通大附院预约登记。陈迎春第二天一大早带上4套不同的穿刺用具,甚至带上了小儿用的头皮穿刺针,为该患者抽血。她操作娴熟,一针见血。当血缓缓流入试管的时候,老人长舒一口气:“原来我还有血!”

  尽管现在通大附院门诊量不断增长,检验科的工作量有增无减,但对病人的承诺始终未变。符合“75周岁以上的老人、盲人以及腿脚残疾者”这一条件的南通市区患者,只要提出上门服务申请,该院检验科都会接受下来。整个检验科从最年轻的马欣玥,到临近退休的黄效萍,全部参与到义务上门抽血服务中。 
 
(责任编辑:labweb)

常见问题
  • 如何在体龙基因完成所需的检测项目 流程简述 :在线咨询 - 采样送检 - 付款检测 - 检测分析 - 报告结果
查看详情

相关内容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