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历摘要
主诉主诉、、现病史及既往史患者女性,42岁,因活动后心悸、胸闷14年,加重1周,于2012年11月27日入院。
患者20年前体检发现心脏杂音,因无任何症状,未予以重视。14年前开始出现活动后心悸、胸闷,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并行三尖瓣下移畸形矫治术,术后患者症状未见明显缓解,1周前症状加重,并出现双下肢水肿,遂至我院就诊并收治入院。既往史无特殊。
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4℃,脉搏84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128/86mmHg。颈静脉中度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双肺呼吸音粗,心率89次/分,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三尖瓣听诊区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心尖部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双下肢轻度水肿。
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4.5×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86%,血小板计数128×109/L;凝血酶原时间(PT)11.7s,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0;B型利钠肽822ng/L;尿常规未见异常。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二尖瓣增厚伴中度关闭不全,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中度肺动脉高压。心电图检查:心房颤动(房颤),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T波倒置,ST段下移。肝胆胰脾及泌尿系超声检查未见异常。
诊断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三尖瓣下移畸形矫治术后,房颤。
治疗经过入院后口服呋塞米20mg,qd;螺内酯20mg,qd;琥珀酸美托洛尔47.5mg,qd。入院第9天,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行三尖瓣生物瓣膜置换+二尖瓣成形+房颤射频消融术。术后第1天,口服华法林(3.00mg/d)抗凝治疗,同时口服地高辛0.125mg,qd,厄贝沙坦0.15g,qd。术后第3天,PT15.5s,INR1.3,将华法林用量增至3.75mg/d。术后第8天,患者再次出现房颤,心率81次/分,PT21.3s,INR1.9,遂给予胺碘酮0.2g,qd,口服,维持华法林3.75mg/d。术后第14天,PT26.0s,INR2.2,故将华法林用量减至3.0mg/d。次日复查,PT27.9s,INR2.4,将华法林减至2.25mg/d。术后第16天,患者出现肉眼血尿,红细胞计数300个/μl,PT60.0s,INR5.1,停用华法林,其余治疗不变,并肌内注射维生素K110mg。4小时后复查,PT48.2s,INR4.1,再次肌内注射维生素K110mg。4小时后PT18.7s,INR1.6,尿液颜色逐渐恢复正常。次日复查,尿红细胞计数(-),PT16.6s,INR1.4,恢复口服华法林1.50mg/d,其余治疗不变。术后第17天,患者各项指标基本正常,未再出现血尿,准予出院。
讨论
华法林是心脏瓣膜术后常用的口服抗凝血药,但抗凝药过量容易导致出血。研究显示,出血与INR呈高度相关性,INR从2.0~2.9增至3.0~4.4时,出血概率增加1倍;增至4.5~6.9,出血概率增加4倍;>7.0时,出血概率增加5倍,且与死亡高度相关。
本例患者连续6天口服华法林3.75mg/d,INR由1.3增至1.9,加用胺碘酮后,仍继续口服原剂量华法林,联合应用华法林与胺碘酮8天后,INR骤增至5.1,发生血尿。本例患者既往无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且入院时尿常规及泌尿系超声检查未见异常,故可以明确INR升高和血尿系联合应用华法林与胺碘酮所致。
本例提示,临床医师在联合应用华法林和胺碘酮时,应适当减少华法林用药剂量,密切监测患者的PT和INR,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一旦发生出血,应及时调整华法林剂量,并给予对症治疗。
(本病例全文详见《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4年第1期)
(责任编辑:lab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