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常常是“感染”发生的第 一个征兆。感染引起的发热常常附带“畏寒”属性。另外,要注意血常规检查里的白细胞计数。当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少于100个每微升时,潜伏在口腔、咽部、食道、大肠、小肠、鼻窦、肺和皮肤部位的致病菌就会很轻易的侵入体内,约10%~20%的患者会出现感染的血行播散。
发热时,还要注意自己身上带着各种直通外部的“管道装置”,比如尿管、输液管、引流管、造瘘引流袋等等。当正常的皮肤屏障不再“完整”时,机会性致病菌极有可能就是通过这些“装置”进入人体的。及时清理和更换,将是避免感染发生的有效方式。如果发现这些装置附近出现发红、肿胀、酸痛、渗液等情况,要马上医护人员协助处理。
除了发热以外,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患者也可能出现多种易被忽略的症状。肺部感染可能出现咳嗽气短,肠道感染常有腹痛、腹泻,口腔感染会出现舌头或黏膜白斑、牙龈肿痛,尿路感染会出现排尿灼痛、浊尿或血尿,皮肤感染则会有局部发热、肿胀或疱疹出现。
膳食营养均衡,让“感染”无法近身
俗话说,“饭菜吃得好,生活没烦恼”。
均衡、充足的营养摄入,是防止感染的先决条件。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根据个体状况进行合理的膳食搭配,足够的热量、蛋白是身体的营养需求的基础。
为了减少致病菌的数量,还要保证食材尽可能新鲜不变质;冷藏的食物注意将生食要与熟食分开,以免互相污染;入口的食物要保证干净卫生;好不要吃生食(包括半生的鸡蛋)等。
如果患者无法通过自主进食满足机体营养所需,就要及时配合医生进行肠内外的营养治疗,使用适合患者的摄食方式补充足够的营养。只有如此,才能让感染风险降到低。
让身体的这两个部位保持清洁卫生,能让你的感染风险下降很多很多!
保持双手卫生,可谓是预防肿瘤感染的便捷、经济、也有效的措施之一。
多数致病菌的传播都是因为手部清洁不足造成的,尤其是放化疗期间,由于经常不自觉的触摸脸面部,很容易让手部沾染的细菌侵入皮肤和黏膜。
用肥皂泡沫尽可能长时间的揉搓双手,至少要达到90秒,并且仔细清洗指缝、甲缝与手指间,再用流动的净水冲洗干净。记住一点,洗手时间越长,病原体就会被去除得越干净。
保证口腔清洁,是肿瘤患者减少感染风险的另一个“法宝”。
由于在治疗过程中白细胞减少、抵抗力下降,容易让口腔黏膜出现破损,进而形成溃疡。临床上为了预防感染,也会经验性的使用广谱抗生素,当口腔菌群被抗生素破坏后,患者极易出现霉菌感染。
此时,合理选择漱口液预防真菌的感染就成为切实有效的手段了。另外,餐后和睡前用生理盐水或1%碳酸氢钠液漱口,也可以起到防止食物残留、保持口腔清洁卫生的作用。
除了及早发现、对症处理和抗感染治疗外,感染还能被预防!
当患者的免疫力非常弱、感染风险很高的时候,可以使用预防性抗生素。抗菌和抗病毒药物都可以用于预防感染。
如果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当存在严重感染风险时,还可以使用升白针和升白药物,帮助人体产生免疫细胞抵抗感染。虽然支持的数据有限,多数专家还是认为,应考虑使用G-CSF或GM-CSF等升白细胞因子,来抵御肺炎、侵袭性真菌感染等问题。
在化疗期间,鉴于机体免疫功能尚不完全,因此不可接种活疫苗。但一般认为,灭活疫苗是可以的接种的。常见的灭活疫苗,有如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CV13)、多糖肺炎球菌疫苗(PPSV23)、脑膜炎球菌疫苗、HPV疫苗等均适合肿瘤患者使用。
NCCN指南的建议是,为了减少肿瘤患者发生感染并发症的可能,建议家庭成员都接种上述新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