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黑色组
学名:Sect. Nigri
定名人:Gams et al.
详细信息:
- 中文名称(Chinese Name):黑色组
- 属名(Genus):Aspergillus
- 学名(Scientific Name):Sect. Nigri
- 定名人(Author):Gams et al.
- 参考文献(Reference):Advances in Penicillium and Aspergillus Systematics. p. 60. 1985.
分生孢子头黑色、黑褐色、
橄榄褐色或紫褐色,球形、辐射形或分裂成几个柱状结构
;分生孢梗茎光滑无色或近顶囊处带暗褐色;顶囊球形或
近球形,有时呈暗褐色;产孢结构单层或双层,梗基通常
着色;分生孢子球形、近球形、椭圆形或横向扁平,光滑
或不同程度的粗糙至具刺或纵向条纹;有的菌株产生菌核
,球形或近球形,初为白色至奶油色,老后颜色变暗。
黑色组包括了曲霉属中具不同程度的黑褐色至黑色分生
孢子头的菌群。有些种在自然界分布极为普遍,其中有的
具有重要经济意义,被应用于酿造和发酵工业;另一些则
是罕见种。Thom & church(1926)成立了Aspergillus
niger群,按菌落颜色及其他形态特征区分为13个种。
Rape & Fennell (1965)曾述及Mosseray 把 Biourge
保存的63株黑曲霉分成35个种,其中新种和新组合竟达
25个,区分太细而难于应用。根平(1944,1945)则将黑
色曲霉分为4个种即:Aspergillus niger v. Tiegh.,
A. awamori Nakaz.,A.carbonarius(Bain. ) Thom和
A. japonicus Saito.Thom & Raper(1945). 把黑曲霉
群区分为3个系,包括15个种和两个突变种。坂口等(
1949a、b, 1950a、b,1951)及食+反
土+冢(1953)研究了日本用于酿造的黑色曲霉及一些野
生菌,依菌落颜色和分生孢子的特征以及能否同化亚硝酸
钠为分类基准,发表了一些新种和变种。Raper &
Fennell(1965)对黑曲霉群作了修订和补充,对前述的
新种和变种大多未予承认而重新确认了12个种和两个变种
,由于有些种之间缺乏明显的界限,分类仍存在问题。村
上(1979a、b、c,1982)结合形态和生理特征用多变量
分析对日本用于发酵工业的黑曲霉菌进行分类研究,将菌
种分为Aspergillus niger 群和黑色曲菌(Black koji
mould)二群,7个系,但未对各种给予明确概念。
Al-Musallam(1980)对黑曲霉群作了重要的修订。她承
认了较易区分的几个分类群为4个种和两个变种(其中除
A.japonicus 以外,大多是罕见种)以及一个黑曲霉种群
(Aspergillus niger aggregate)。她用28个形态特征
通过聚类分析把黑曲霉种群分为两个种;一个是以A.
niger 为中心的6个变种和2个型,另一个是A.
foetidus。这一个系统被部分地承认(klich &
pitt,1988)。kozakiewicz(1989)部分地按照
Al-Musallam的分类,根据分生孢子的扫描电镜观察承认
了10个种和6变种。由于有些菌种仍难于鉴定,Kusters
等(1990,199l)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了本
组及黑曲霉种群的分类,认为黑曲霉种群应分为两个不同
的类群,代表两个不同的种,即A. niger和A.
tubingensis。黑曲霉种群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分类上存
在混乱,仍有待于进一步澄清,因此我们对黑曲霉种群内
诸种,暂不按变种处理。关于本组是否存在有性型和有不
同的意见。Rajendran和Muthappa(1980)描述Saitoa属
作为本组成员A.
japonicus的有性型,但Gams等(1985),Samson(
1992)认为是一株混杂的产菌核的黑曲霉而未能肯定。本
组目前可承认的分类群约10个,我国已有7个。
本组相当于Raper & Fennell(1965)分类系统的
Aspergillus niger群。
模式种 Aspergillus niger v.
Tie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