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疫霉科
学名:Phytophthoraceae
定名人:
详细信息:
- 中文名称(Chinese Name):疫霉科
- 属名(Genus):Phytophthoraceae
- 学名(Scientific Name):Phytophthoraceae
菌丝初无隔,老后有隔,分枝多呈直角或不规则,常在分
枝处缢缩,有少数种可形
成吸器,有时形成菌丝膨大体,粗1-12μm,腐生或寄生
。孢囊梗从与菌丝无区别至分
化显著,不规则分枝、合轴分枝,或从空孢囊内层出。孢
子囊形态多变,球形、卵形、倒
梨形、椭圆形、葫芦形、袋形、耳形、多瓣形或不规则形
;顶部具乳突、半乳突或无乳
突;孢囊壁平滑或具刺;多顶生,偶尔间生;成熟后脱落
或不脱落,脱落者具不同长度
的柄;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或芽管。游动孢子肾形或卵形,
侧生双鞭毛,形成于孢子囊内,
以多种方式释放,休止后形成胞壁变为休止孢子。厚垣孢
子或有或无。藏卵器球形或漏
斗形,壁平滑或具纹饰,无色、黄色、褐色至暗褐色。雄
器形状大小殊异,无色,侧生
或围生(穿雄生)。卵孢子球形,壁厚或薄,无色、浅色
至淡黄褐色,满器或不满器。包
括疫霉属Phytophthora de Bary和海疫霉属
Halophytophthora Ho & Jong两属。
模式属:Phytophthora de Bary。
de Bary(1876)在建立疫霉属Phytophthora时将
它归于霜霉科Peronosporaceae
(de Bary,1876)。后来,Fitzpatrick(1930)将它转
属腐霉科Pythiaceae,得到多数学者
的认同和广泛采用(Bessey,1950;Martin,1961;
Waterhouse,1973;Hawksworth et
al.,1983)。但是,早在1913年,Pethybridge便建议将
疫霉属独立成科—Phytophtho-
raceae,自30年代来许多俄国菌物学家认同此科的建立,
如Jaczewski & Jaczewski (ЯчeBCκий и Яч
eBCκий,1931)、Novotelova(HoBoTeльHOBa,
1974)
和Novotelnova & Pystina
(HoBOTeльHOBa и ПьCTиHa,1985)等。本文作
者认为这种处理较为合理。
自1969年以来,已描述了海生Phytophthora 9种2变
种,它们中除一种生于海生真
菌外,其余全部腐生在海水中的烂叶和烂根上。以前由于
它们的游动孢子在孢子囊内形
成的特点而被归入Phytophthora属。但是,它们孢子囊的
顶部结构和游动孢子释放方式
非常独特,所以Waterhouse等(1973)将其排除在
Phytophthora之外。
何汉兴、钟顺昌(Ho & Jong,1990)将美国典型菌
种搜集中心(ATCC)的全部海
生疫霉菌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认为,这种海生类型,在
孢子囊的顶部结构、游动孢子
释放方式以及其他形态和培养特征等都与Phytophthora不
同,因而他们创立了海疫霉属
Halophytophthora来容纳这类卵菌,并将它归属腐霉科。
我们认为将Halophytophthora
放在疫霉科内较好。因此,疫霉科包括Phytophthora和
Halophytophthora两个属,后者
在我国迄今仅在台湾海域发现2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