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疫霉属
学名:Phytophthora
定名人:de Bary
详细信息:
Blepharospora Petri, Atti Acad. Nat. Rc.
Lincei, Ser. 5, 26(11): 299. 1917.
Kawakamia Miyabe, Bot. Mag. Tokyo 17(202): 308.
1903.
Mycelophagus Mangin ex Guignard, Compt. Rend.
Hebd. Seanc. Acad. Sci., Paris
136: 472. 1903.
Nozemia Pethybridge. Scient. Proc. R. Dubl. Soc.,
N.S.13(35): 556. 1913.
Phloeophthora Klebahn, Zentbl. Bakt. Parasitenk,
Abt. 2 15 (10-11): 336. 1905.
Pseudopythium Sideris, Phytopathology 20(12): 953.
1930. (nom. nud.)
Pythiacystis R. E. Smith, Bot. Gaz. 42(7): 221.
1906.
Pythiomorpha Petersen, Bot. Tidsskr. 29(4): 391.
1909.
- 中文名称(Chinese Name):疫霉属
- 属名(Genus):Phytophthora
- 学名(Scientific Name):Phytophthora
- 定名人(Author):de Bary
- 参考文献(Reference):J.
R. Agr. Soc. 12(ser. 2,1) : 240.
1876
菌丝初无隔多核,老后具隔,分枝多呈锐角,常在分枝处
缢缩,粗2-10μm,有少
数种可产生吸器,有时形成菌丝膨大体。孢囊梗从与菌丝
区别不大至分化明显,不规则
分枝、合轴分枝,或从空孢子囊内层出。孢子囊形态变化
大,一般为卵形、倒梨形、椭
圆形,也有不规则形,大小变化大;顶部具乳突、半乳突
或无乳突;一般单独顶生于孢
囊梗上,偶尔间生;成熟后脱落或不脱落,脱落者具长柄
(>20μm)、中柄(5-20μm)
或短柄(<5μm);可直接萌发产生芽管,或间接萌发产
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卵形或蚕
豆形,侧生双鞭毛,休止后形成细胞壁,球形,称为休止
孢子。厚垣孢子如形成多为球
形,薄壁或厚壁,无色至深色,顶生或间生。藏卵器球形
或近球形、漏斗形,壁平滑或
具纹饰,无色、黄色至褐色。雄器大小形状不一,无色,
围生(穿雄生)或侧生。卵孢
子球形,厚壁或薄壁,无色至浅色,满器或不满器。
模式种: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agne)de
Bary。
讨论:Montagne(1845)将马铃薯晚疫病菌定名为
Botrytis infestans Montagne。稍
后,caspary(1854)将它改为Peronospora infestans(
Montagne)Caspary。de Bary
(1876)根据此菌孢囊梗形成方式,把它从
Peronospora属中分出来,建立新属Phytophtho-
ra de Bary,并以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agne)
de Bary为该属的模式种。但de Bary
仍将Phytophthora隶属于霜霉科Peronosporaceae。
Fitzpatrick(1930)根据此属的孢囊
梗是无限生长的,并具有腐生能力,即绝大多数种均能在
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将它转属
腐霉科Pythiaceae。然而早在1913年Pethybridge便提出
建立疫霉科Phytophthoraceae
的创议,经过Novotelnova(1974)的实践和修改,现在
俄国的多数菌物学家基本上都接
受了这个创议(Novotelnova & Pystina,1985)。我们
认为将它独立成科较为合理。
自de Bary(1876)建立疫霉属Phytophthora以后,
百多年来,经过Rosenbaum
(1917)、Tucker(1931)、Leonian(1934)、
Waterhouse(1963 )、Newhook et al.
(1978)和何汉兴(Ho,1981)等一系列的研究,不断总
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达到了目
前的水平,但离完善的分类系统和分种标准,尚有相当一
段距离,有待继续努力。
当今用于疫霉属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包括下列三个
方面。①形态学:菌落形态;菌
丝膨大体和厚垣孢子的有无;孢子囊的形状、大小、长宽
比、顶部结构(乳突的有无和
厚度)、脱落性和柄的长度,层出现象的有无;雄器的类
型;卵孢子是否充满藏卵器及其
壁的厚度等。②生理学:菌丝的生长温度,淀粉的利用能
力,色素的产生能力,对孔雀
绿的耐性,血清学反应,可溶蛋白质凝胶电泳图谱,酶谱
,交配型以及对植物的致病性
等。③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染色体的数目和构型,
DNA的杂交,多聚酶链反应(PCR),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型性(RFLP)和DNA的指纹图谱以及电
脑的应用等。形态特征是鉴定疫
霉的主要根据,其他生理、细胞、地理分布和分子生物学
特性等是鉴定的辅助性状,后者
对疫霉疑难种的鉴定和系统分类大有裨益。
多种疫霉能侵染植物各个部分,引起根腐、颈腐、基
腐、果腐、树干溃疡、枝萎、叶
腐、叶枯、叶疫和早期落叶等症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如19世纪中叶在欧洲特别是
爱尔兰的大饥馑,便是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agne) de Bary危害马铃薯
所酿成的。本属菌全球已报道约有40种(
Gerrettson-Cornell,1989),中国报道有27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