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掘氏疫霉
学名:Phytophthora
drechsleri
定名人:Tucker
详细信息:
Phytophthora melonis Katsura, Trans. Mycol. Soc.
Japan 17: 238. 1976.
Phytophthora sinensis Yu & Zhuang, Mycotaxon
14(1): 183. 1982.
- 中文名称(Chinese Name):掘氏疫霉
- 属名(Genus):Phytophthora
- 种名(Species):drechsleri
- 学名(Scientific Name):Phytophthora
drechsleri - 定名人(Author):Tucker
- 参考文献(Reference): Res. Bull. Mo. Agr. Exp. Sta.
153: 188. 1931; Novotel-Phytophthora drechsleri
Tucker var. cajani Pal, Grewal & Sarbhoy, Indian
Phytopath.
23(3): 585. 1976. - 世界分布(World Distribution):中国、日本、丹麦、印
度、冰岛、西班牙、伊朗、希腊、阿根廷、波兰、
英国、南非、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德国。 - 图像(Image):tu77.jpg
西瓜Citrullus vulgaris Schrad.:上海
(P 51)。
黄瓜Cucumis sativus L. :北京(P19,52);上海
(PL79,80);江苏南京[P47
(HMAS 43344),Phy 21,27] ;广东广州(P 29);日
本(CBS No. 582. 69)。
据王燕华和杨顺宝(1980)、曹若彬等(1981)、翁
祖信和蒋兴祥(1982)报道,在
杭州、武汉、成都、西安等地的黄瓜上也发现有此菌为害
。又据陆家云等(1984)、李淑
娥等(1986)报道,在新疆的哈蜜瓜Cucumis melo L.
var. saccharinus Naud.上也有此
菌。郑小波、陆家云(1989)和徐敬友等(1990,
1990a)报道在江苏为害雪松Cedreus
deodara(Roxb.)D. Don、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和西瓜;唐德志报道在甘肃为
害西瓜和白兰瓜Cucumis melo L. var. beilangua CV,
损失严重。据高清文和吕理
(Kao & Leu,1977)、张和喜(Chang,1983)、何汉兴
(Ho,1990)和蔡云鹏(1991)报
道,此菌在我国台湾的寄主有:冬瓜Benincasa
hispida(Thunb.)Cogn. 、菊属Chrysanthe-
mum sp.、西瓜、甜瓜Cucumis melo L. 、越瓜Cucumis
melo L. var. conomon Mak. 、黄
瓜、非洲菊Gerbera jamesonii Bolus、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 (Lam.)de Wit. 、丝
瓜Luffa cylindrica(L.)Roem。、埃及丝瓜L.
aegyptiaca Mill. 和印度枣Zizyphus mauri-
tiana L. 。戚佩坤(1994)报道此菌在广东为害丝瓜和
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 。
在CA培养基上,菌落均一,具短绒毛状气生菌丝体。菌丝
无色无隔,自由分枝,老
后具隔,粗4-7μm。菌丝膨大体球形或近球形,直径
10-30μm。孢囊梗与菌丝无明显
分化,或简单地假轴式分枝,粗2.5-4.0μm。在皮氏液中
,孢子囊卵形至长卵形,不脱
落,无乳突,具内层出现象3-6(-17)次,24-80μm×
20-40μm,平均51.7μm×
29.1μm,长宽比值为1.2-2.2,平均1.76;萌发生游动孢
子,间或生芽管,排孢孔宽
(9-)10-14(-18)μm;游动孢子肾形,11-17μm×
8-12μm。在OMA培养基上,藏
卵器球形或亚球形,向基渐狭,壁薄,浅褐色,直径
19-46(平均30.4)μm。雄器近球
形或短柱形,无色,单个,围生,单胞,偶尔双胞,
7-37μm×9-25μm,平均19.3μm
×18.5μm。卵孢子球形或近球形,单个,浅褐色,直径
16-38(平均28.9)μm,外壁
平滑,厚2.0-3.8μm。满器或几乎满器。厚垣孢子未见。
大概在本世纪40年代末,日本的黄瓜被一种疫霉侵染,
发生了脚腐病。后来
在日本的黄瓜栽培区,变为重要的病害。因为黄瓜的茎、
蔓、叶、果、根均可被害,很
快萎蔫而全株枯死(经过桂琦一(K. Katsura)的观察和
研究,最后认定为一新种,命
名为Phytophthora melonis Katsura(Katsura,1976)
。
70年代初以来,我国黄瓜也遭疫霉为害,大多数人认
为是由Phytophthora melonis
Katsura所引起(翁祖信等,1979;王燕华、杨顺宝,
1980;曹若彬等,1981;陆家云、龚龙英,1982)。但是
,余永年、庄文颖(Yu & Zhuang,1982)通过对北京(P
52)、南京(P47)
和广州(P29)等地菌种的研究后认为,我国的黄瓜疫霉
与桂琦一(Katsura,1976)P. melonis的原
始描述有所不同,如桂琦一认为孢子囊为半乳突、无层出
现象,而余、庄则认为孢子囊无乳突、具明显的孢囊层出
现象;桂琦一认为有厚垣孢子,但余、庄
却从未见有厚垣孢子形成。遗憾的是当时未能从桂琦一处
得到他新种的模式菌株,因此只
好根据上述明显差异,将中国黄瓜上的疫霉立为新种
Phytophthora sinensis Yu & Zhuang
(Yu & Zhuang,1982)。新种发表后,始从荷兰CBS交换
来桂琦一保藏在那里的“模式”培
养物(CBS No. 582. 69),经比较研究后,认为它与
P.sinensis无本质上的区别,应同属
一个种(余永年、庄文颖,1983;Ho,1986)。尽管何汉
兴(Ho,1984)发现两者可溶性蛋
白质凝胶电泳图谱略有不同。
高清文、吕理 (1977),何汉兴等(Ho et
al.,1984;Ho,1986),陆家云等
(1984),王平、陆家云(1988),对我国黄瓜上的疫霉
所作研究后认为:中国黄瓜上的疫
霉应为Phytophthora drechsleri Tucker,而
Phytophthora melonis Katsura为其同物异
名。
Phytophthora cryptogea Pethybridge &
Lafferty与P. drechsleri Tucker的鉴定和命
名,在真菌界一直有争论。把二者视为两个独立的种的理
由是:后者在35℃可生长;孢子囊较
长,其基部渐狭;藏卵器和卵孢子均较大;偶尔表现出同
宗配合的特性等(Tucker,1931;
Waterhouse,1963;Newhook et al.,1978)。但是,另
一些学者认为,根据多变的形态性状
和温度反应,并不能将这两个种很好地分开,它们具有更
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状,很可能是同
物异名。Bumbieris(1974)对7株P. cryptogea和5株P.
drechsleri 进行比较研究后认为二者
无种间差别,提出合并为一个种,P. cryptogea有优先权
作为正名。Halsall(1976)报道此两
个种在血清学上具有相似的反应,因而同意Bumbieris(
1974)合并为一个种的竟见。李金亮
(1985)在他研究中国的有关菌种后,也提出了与上述相
同的结论。何汉兴和钟顺昌(Ho & Jong,
1986)用保藏在ATCC的19株P. cryptogea和14株
P.drechsleri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比较研究,这
些菌株是从世界各地的各种寄主上分离出来的,其中包括
许多典型性或权威性培养物。形态特征
和生理特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的菌株都不能被
视为典型的P. cryptogea或典型的P.
drechsleri;它们常具有两个种的某些共同性状;单独用
在35℃能否生长或综合其他性状,均不能
将这些菌株区分为两个不同的种。所以,P. cryptogea和
P. drechsleri应为同一个种。根据“国
际植物命名法规”优先权的规定,黄瓜上的疫霉,其学名
应为Phytophthora cryptogea Pethybridge
& Lafferty。为了慎重和照顾传统习惯,在本书中我们仍
暂时保留了P. drechsleri Tucker这一名称。
根据何汉兴(H0,1990)引证安宝贞未发表的资料
认为:在我国台湾省的台中和台南的许多分
离物中,Phytophthora cryptogea Pethybridge &
Lafferty的交配型A1和A2均有发现。
Novotelnova(HOBOTeльHOBa,1974)列出此菌
的寄主包括23科的86种植物,如伽蓝菜属
Kalanchoe、报春花属Primula、羽扇豆属Lupinus、矮牵
牛属Petunia、紫菀属Aster、芸苔属Brassica、
番茄属Lycopersicon以及许多葫芦科Cucurbitaceae植物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