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10月28日报道 突然爆出的三例超级细菌病例,似乎令所有人都有些措手不及。
10月2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信息称,近期检测出三株NDM-1耐药基因阳性细菌。其中,疾控中心实验室检出两株,来自宁夏的两名新生儿;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室检出一株,来自福建某老年患者。而最关键的是,这三个病例分别来自于今年3月和6月提取的细菌样本,特别是两例新生儿病例,基本可以由此排除境外传入的可能。
此次所测细菌的实际取样时间,早于英国科学家发现NDM-1之前。这也就表明,早在英国科学家发现超级细菌之前,超级病菌此前就在中国存在。新华网北京10月28日电 由中美英等国科研机构发起的大型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千人基因组计划”终于取得了重要成果。参与该计划的科学家28日在国际权威科学杂志上发布了迄今最详尽的人类基因多态性图谱,并报告了在基因研究技术手段上的收获。
专家评价说,“千人基因组计划”,是举世闻名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延续和发展,是基因组科学研究向临床医学迈进的重要转折点。虽然目前公布的是该计划第一阶段的分析成果,但成果非常鼓舞人心,它标志着人类大规模基因组测序已成为可能,效率远高于“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研究向前迈进重要一步。
中国参与的重大国际基因组研究
“千人基因组计划”由中国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美国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所、英国桑格研究所等机构于2008年启动,旨在绘制迄今最详尽、最有医学应用价值的人类基因多态性图谱。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作为“千人基因组计划”的发起单位之一,不仅承担了400个黄种人全基因组样本的测序和分析工作,还帮助完成了非洲人群的全部测序和分析任务。其快速、准确、低成本和高质量的数据分析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赞誉和一致认可。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王俊博士表示,“千人基因组计划”中的黄种人基因组研究,将使中国基因组科学和相关医学研究直接跨入与国际前沿完全接轨的世界先进行列,大大促进中国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发展。
传承“人类基因组计划”
自十年前“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以来,因为难以同时对许多人进行基因测序,基因组研究一直只在较小的层面上进行。本次研究不仅使大规模测序成为可能,还绘制了一个详尽的基因图谱以供比对,这正是对“人类基因组计划”终极目标的延续,标志着人类基因组研究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
据专家介绍,任何两个人在基因水平上99%是一样的,只有小部分的基因组序列因人而异。了解这些差异非常重要,它能帮助了解不同的人对疾病的易感性、对药物和环境因素的反应性有什么不同。不过,现有基因组图谱还不够详细。新图谱能让研究者更快地锁定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点,从而能够使用遗传信息更快地开发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新方法。
本次报告是基于“千人基因组计划”第一阶段搜集的数百人的基因数据,对于人群携带率在1%以上的基因变种,研究覆盖率达到95%以上。该计划的最终目标是获得欧、亚、美、非各洲不同人群中2500人的基因数据,预计在2012年发布的最终结果将可以覆盖99%以上的基因变种。
此外,“千人基因组计划”采用了几种新的高通量测序平台。若使用目前标准的DNA测序技术,同样工作可能需要花费5亿美元以上。然而,参与该计划的科学家经过创造性努力,开发出了更高效、更低价的新测序技术,“千人基因组计划”的发起者希望这一计划的成本最终降低至3000万到5000万美元。
研究覆盖全球众多族群
基因多态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基因差异。人的基因组总体上差不多,但在有些位置上你我他都不一样,存在各种基因变种,它们最终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因此,如果说“人类基因组计划”是要了解一个人的基因情况,那么“千人基因组计划”旨在同时检测全球不同族群数千人的基因组,以找到差异。两个计划都是为了研究人类本身,并凝聚了各国基因研究机构的力量。
据悉,该计划预计总共检测全球27个族群总计2500人的全部基因组信息。其中具体族群的代表人群包括:尼日利亚伊巴丹地区的约鲁巴人;居住于东京的日本人;居住于北京的中国人;居住于美国犹他州的北欧和西欧人后裔;居住于肯尼亚的卢亚人(Luhya)和马萨伊人;意大利的托斯卡尼居民;居住于美国休斯敦的Gujarati印第安人;居住于美国洛杉矶的墨西哥裔居民;居住于美国西南部的非洲人后裔等。
该计划的数据资源是一个开放的公共资源,为各种疾病的关联分析提供详细的基础数据;为解释人类重大疾病发病机理、开展个性化预测、预防和治疗打下基础。此外,该项目还加深了人们对人类群体遗传学的理解,将促进对人类进化历史的研究。
“分别在宁夏和福建查出的含NDM-1耐药基因细菌病例,可以理解成该耐药基因可能已经存在于人群中,只是尚未被检测到。”10月27日,中国疾控中心办公室主任王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今年8月初,英国科学家在来自印度的细菌中首次发现耐药基因NDM-1。起初,印度卫生部门还认为这是有意破坏其国家形象、妨碍英联邦运动会的召开。但随后,NDM-1相继在英、法、德、日以及南北美洲多个国家被发现。此次在国内检出的“超级细菌”病例,分属中国东西的两省,分别存在于屎肠球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上,而且患者并未赴国外就医。
正如很多专家所说,NDM-1绝对不是最后一个“超级细菌”。中国和超级细菌要打的,必然是一场持久仗。
临床开展检测
据王健介绍,目前,针对超级细菌的检测只限于细菌库中的已有细菌,人群中的临床检测并未完全推广开。也就是说,NDM-1很可能已经广泛存在。
“我们的细菌库收集了很多细菌品种,之前没有针对NDM-1的检测。我们现在采用的是倒回头的检查方式,对库里面的细菌进行一个个检查。”王健向记者介绍说,“这些细菌都是最近才查出的,但具体时间不好说。反正一查出来,我们就对外通报了。”
王健所指的“库”,是2009年初,国家疾控中心启动的“我国传染病实验室监测技术平台的建立和病原谱监测研究”专项中的一部分。该细菌库收集了全国各类细菌,加以分析监测。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正是该专项的参与方之一。据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徐建国透露,目前已经开展了3000多株细菌的检测,以后还将完成更多的细菌检测。
2010年10月9日,卫生部印发了《产NDM-1泛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诊疗指南(试行版)》(以下简称《指南》),对NDM-1基因的诊断和治疗做出了明确的规范,指导临床中开展检测。
10月26日,江苏省疾控中心主任汪华曾公开表示:“9月份开始,江苏开始严密监视超级细菌的出现,并在南京、无锡、淮安3市的8家医院设立哨点监测。至今尚未发现超级细菌影子。”但更多地区并未开展NDM-1的针对性检测。多位业内专家均表示,无法预估NDM-1在人群中的存在比例。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医院教授肖永红明确表示:“只在这两个省发现了细菌,原因是其他省份并没有做深入的研究。”
军事医科院疾病预防控制所所长黄留玉表示:“国内还没有试剂盒拿到药监局的批文,但实验室用的我们已经有了。检测属于常规技术,全国各地都有公司能够生产这一试剂盒,所以检测试剂不是问题。”
目前,明确能够生产相关诊断试剂的是江苏省疾控中心。该中心从8月份开始就自主研制出了诊断试剂。在记者向江苏省疾控中心疾防所进行核实时,对方工作人员表示,诊断试剂研制并不复杂,几乎每个实验室都能做,目前江苏省疾控中心自产的试剂能够满足省内需要,所以并没有委托任何企业生产。但他并不清楚该试剂目前的产能和生产成本。
但专家们还是提出了预警。“现在这些细菌都是医院感染的菌株,有些大医院,就诊条件也不是乐观,潜在的风险还是存在的,值得进一步的重视。”肖永红说,“携带NMD-1基因只是细菌获得抵抗能力,而不是获得新的攻击能力。它本身致病的能力或者传染性并没有增强,因此不会引起疾病的传染,主要危害是一些易感人群感染以后治疗困难。”
抗生素的最后防线
超级细菌在国内被发现,嗅觉最灵敏的是资本市场。10月27日,得益于超级细菌概念的联环药业连续第二天封于涨停,西南合成、达安基因、天方药业涨幅也均靠前。
但在资本市场之外,相关公司对于超级细菌的态度却相差迥异。尽管《指南》对NDM-1的治疗给出了推荐药品,但至今也没有任何一种药品明确表示对NDM-1有确切疗效。
作为卫生部推荐的六类抗菌药物中粘菌素的生产商,联环药业公司证券部赵太对记者表示:“目前我们尚没有发现市场上对粘菌素有明确的需求,所以我们无法对销售前景做出研判。”
在卫生部的《指南》中,特别指出了粘菌素“需要静脉注射给药”,而联环药业主要生产的是硫酸粘菌素片剂。对此,赵太表示目前尚不知道具体的相关情况,但公司的态度是,超级细菌不会对公司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而国内最大的诊断试剂企业达安基因,也并未对超级细菌有充分准备。达安基因证券部王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已有的诊断产品已经都公开,目前肯定没有生产NDM-1诊断试剂。未来是否会进行这一产品的研制,需要公司高层决定。”
西南合成却正在为超级细菌做着积极的准备。公司旗下大新药业的副总经理赵德告诉记者:“盐酸万古霉素作为用量较少的‘超级小抗’,一直是我们重点发展的品种。但现在我们的产品主要还是供应国外。”
万古霉素属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同为《指南》的推荐品种,被称为“抗生素的最后防线”,耐药菌极少,2008年3月,卫生部曾下发通知,明确将抗生素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三个级别。多粘菌素、万古霉素等超级抗生素均列为“特殊使用”级,要求在其使用时,必须“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
由于需求量少,万古霉素等超级抗菌素此前一直不被重视。西南合成、浙江医药、新昌药业等企业为主要生产商。
“在抗生素滥用的大背景下,细菌耐药性越来越强,小品种的超级抗生素未来肯定会有巨大的增长。我们在两江新区的扩产项目正在建设,投入十几亿元,预计明年投产。新的工厂为万古霉素及其升级产品达托霉素预留了很大的生产空间。”赵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