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消息 – 一项纳入525例可疑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前瞻性研究的结果表明,基因检测较传统危险因素评估可更有效地预测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的存在。
William E. Kraus博士在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上指出,基因检测预测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效果优于Diamond-Forrester法和Framingham危险评分。
采用基因检测测定外周血样中23个基因的RNA表达。该基因检测试剂盒已在美国上市,商品名为Corus,由赞助该项新研究的CardioDx公司生产。
用于分析基因检测结果的风险运算法则将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等因素均考虑在内。这些基因主要调控免疫应答,包括中性粒细胞活化、通过T细胞激活天然杀伤细胞及适应性免疫。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市杜克大学的心脏病专家Kraus博士表示,所检测的其他基因的功能尚不清楚,但此前结果表明,它们的表达可预测冠状动脉疾病风险。
该项个体化冠状动脉树风险评估和诊断(Personalized Risk Evaluation and Diagnosis In the Coronary Tree,PREDICT)研究在美国的43个研究机构招募了计划进行冠状动脉插管和血管造影的可疑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受试者包括有症状和无症状的患者。在进行血管造影之前,研究者收集每例患者的临床数据和血样。血管造影发现,525例患者中192例(37%)患者至少1条主要冠状动脉(直径至少1.5 mm)出现至少50%的阻塞性狭窄。
该基因检测算法前瞻性地将受试者分成低危组(174例)、中危组(177例)和高危组(174例)。随后的血管造影检查发现,低危组冠状动脉疾病的患病率为17%,中危组为33%,高危组为60%。
基因检测算法检出该研究中72%的患者患有冠状动脉疾病。相比之下,采用Diamond-Forrester法检出66%的患者患有冠状动脉疾病(N. Engl. J. Med. 1979;300:1350-8)。
对基因检测算法与Diamond-Forrester法进行进一步比较发现,在该研究的525例患者中,Diamond-Forrester法检出150例患者(29%)具有中度冠状动脉疾病风险,这些患者的总体实际患病率为39%。
运用基因检测算法测定这150例患者发现,32例实际上为低危,65例为高危,53例为中危。 在所有这些分层亚组中发现的实际冠状动脉疾病患病率证实了基因检测算法再分类的有效性:在32例被基因检测法归类为低危但被Diamond-Forrester法归类为中危的患者中,实际冠状动脉疾病患病率为25%。 53例被基因检测法归类为中危的患者的实际冠状动脉疾病患病率为30%。65例被基因检测法归类为高危的患者的实际冠状动脉疾病患病率为52%。
先采用Framingham危险评分法确定冠状动脉疾病风险程度,随后采用基因检测算法进行再次分类,也获得相似成功。
基因检测算法也优于心肌灌注显像。对525例患者中的310例进行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发现87例为冠状动脉疾病低危患者,223例为高危患者。 此外,基因检测算法在对多数这些患者进行再次分类方面具有较佳表现。在被心肌灌注显像评定为具有高度冠状动脉疾病风险的亚组患者中,57例患者被基因检测法评定为实际上具有低度风险;血管造影检查发现,这些患者的冠状动脉疾病患病率为11%。 相比之下,基因检测算法评定为实际上具有高度风险的患者的冠状动脉疾病患病率为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