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钟爱海味燕窝等名贵食材,近年市面发现不少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产品,损害消费者利益,部分伪质食品或严重影响健康。中大上月引入新技术,可更快速、精确地分辨食材真伪;有学者期望特区政府可提供更多资源,协助建立及丰富食品DNA数据库。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螺片和鲍片、油鱼和鳕鱼、各种斑类,它们外形相似,一般人难以区分真伪,即使超市标签亦有可能出错,DNA技术便能作出准确分辨。中大食品研究中心主任关海山说,每个生物的DNA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一把钥匙开一个锁”。中大中央实验室早前引入了全港第一部基因测序机,可快速测定生物的DNA序列,用以分辨近似生物的品种。该技术先已应用于鉴定中药材、食源性致病菌及食用菇菌等。
实验室半个月前再引入一项最新技术──微数组扫描仪,用于对比被检测生物与已知生物的DNA序列,分辨真伪。关海山表示,该仪器可一次对比十个样本,较以往技术更快更精细,准确度达九成以上。他说,现时该技术仅处于研究阶段,仍未为业界提供服务,而香港现有食品DNA数据仍未有一项获得认可处认可,希望可以申请资金,建立DNA数据库。
关海山表示,香港是燕窝海味的大型集散地,可利用本地化验所先进技术及“香港品牌”的良好声誉,发展该类食品集中认证,并争取国际广泛认受。
通用公证行食品服务部高级经理刘慧怡表示,现时因食品DNA资料缺乏,未能做到高价食品真伪检验,但食物业界已有此诉求,希望联合中大检测技术,在三年内提供相关服务。